最近,如果你问一个成都人周末最快乐的事是干什么?很有可能得到的答案是“捡菌子”。
伴随着“日晴夜雨”的模式开启,最近成都不少地方都长出了野生的菌子,而在成都人之间则掀起了一股“捡菌子”的热潮。今天,#最近的快乐是捡菌子给的#的话题更是冲上了同城话题榜的首位,可见大家对“捡菌子”的热情。捡菌子虽然快乐,但吃菌子要小心。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所副主任医师张誉提醒,野外捡回来的菌子一定不要贸然食用,小心误食毒蘑菇。
(资料图片)
热点回顾
成都人民最近的快乐是捡菌子给的
最近的成都雨水不断,有很多地方都长出了各种各样的蘑菇,这也使得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上山捡菌子应运而生。背上背包,换上运动鞋,提上篮子,捡到一个就往篮子里扔。这几天,打开朋友圈,就能看见不少人晒出自己“捡菌子”的经历。社交平台上更是有不少网友欢欣鼓舞,宣布自己捡菌成功。各种各样的“捡菌”攻略在网络上也是层出不穷。今天,#最近的快乐是捡菌子给的#的话题更是冲到了热搜第一。
据网友介绍,在雨后的成都,龙泉山、青龙湖、新津梨花溪等地方都能捡到不少菌子。不少人感叹“新鲜又免费的食材,捡到很多鸡枞菌,回家就能煮了吃,煮面炒菜都可以。”更有网友表示,要在成都捡菌子要乘早,现在是“狼多肉少”来晚了就没有了。
这边“捡菌子”如火如荼,另一边也有网友表示担心,捡回来的菌子真的能吃吗?“最近确实能看到不少菌子长在草坪里,但是不敢乱捡,怕有毒。”“我虽然捡菌子,但是除了鸡枞菌,不认识的菌子我都不敢乱吃,只是简单体验一下捡蘑菇的快乐。”
专家提醒
“捡菌子”很快乐但不要贸然食用
面对最近成都的“捡菌热”,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所副主任医师张誉提醒,有些毒蘑菇和无毒蘑菇是非常相似的,不好辨认,如果误食毒蘑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捡菌子很快乐,但不要贸然去吃捡回来的野菌子。
记者了解到,四川常见的毒蘑菇有鹅膏属和盔孢菌属两类。鹅膏属形态是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而有此形态的蘑菇大多有毒甚至剧毒。“四川省鹅膏属中比较常见的有引起急性肝损伤型的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引起急性肾损伤的欧式鹅膏、拟卵盖鹅膏,还有引起神经精神的球基鹅膏、土红鹅膏。而盔孢菌属中常引起中毒事件的是急性肝损伤型的条盖盔孢菌。”张誉说道。
(致命鹅膏)
(球基鹅膏)
(盖盔孢菌)
此外,四川还有很多胃肠炎型的毒蘑菇,如雨后公园、小区草地、绿化带中常见的青褶伞,长得像平菇的日本红菇,长得像鸡枞的近江粉褶菌,长得像食用牛肝菌的毒新牛肝/淡红粉末牛肝菌等。
(青褶伞)
(日本红菇)
(毒新牛肝菌)
“毒蘑菇中毒的症状类型主要有7大类:胃肠炎型、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损伤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横纹肌溶解型。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急性肝损伤型的毒蘑菇中毒。”张誉表示,误食此类蘑菇后,在经历通常2-3天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后,症状会开始缓解或消失,病人感觉自己已经痊愈因此放松警惕,但此时肝脏损伤已经开始,并且迅速发展,会出现肝功能不全、肝衰竭,继而全身多器官衰竭,严重情况导致死亡。
从颜色无法判断是否有毒
高温也不能避免中毒
很多人会认为,毒蘑菇都是五颜六色的,但张誉告诉记者,其实从颜色上是无法准确判断蘑菇是否有毒的,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很多颜色鲜艳的蘑菇是美味的食用菌,但外观朴实白色的致命鹅膏、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却是能致死的剧毒蘑菇。
据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每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误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病例,都有长期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的历史,可见蘑菇是否有毒就算是老手也很难准确辨别。
另外很多人会误解,觉得加热、彻底煮熟就可以预防绝大多数由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但实际上是毒蘑菇中毒几乎是因化学毒素引起的,而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比如鹅膏毒素都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如果野生蘑菇中混有毒蘑菇,这种方法是不能避免中毒的。
“因此还是提醒大家,一定不要贸然吃捡回来的蘑菇。如果不小心食用了自行采摘或来源不明的蘑菇身体出现了不适症状,应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以最快的方式送往最近的医院。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携带吃剩的毒蘑菇,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曹宇阳 胡瑰玮 编辑 刘永豪 实习编辑 王淇 供图 四川省疾控中心
标签: